黄色的林子里有两条路
大学男生始终还是有一些焦虑的事情的,学业之外,大抵便是感情问题了。
最近我们宿舍就来了一位咨询感情的同学,主诉其已与心仪对象交谈良久、相谈甚欢,但面对更进一步还是维持现状,迟迟无法作出选择,故来咨询其他人的意见。兜兜转转,就找上了我。
可我能给出的建议确实有限:背景缺失,身份不同,作为局外人,任何具体的建议都近乎轻浮。 但我想,更深层的原因或许是——“选择”这件事本身,根本承载不了一个少年彷徨的时光。它太薄了,薄到只存在于按下选择按钮的一瞬,而之后所有延展出的悲欢、成长与意义,都与那个瞬间无关。
选择
以这一例子来说,“选择”就在于维持现状,还是更近一步:倘若选择维持现状——朋友确实还是朋友,但是总感觉缺了点什么,有些不甘心!倘若选择更进一步——如果失败,是不是连朋友都没得做了,岂不是非常遗憾😢。
其实,此时我们权衡的,并非两个孤立的未来,而是我们自身不同侧面的投影。 那份“不甘心”,源于性格中本就存在的,对于所求之物的追求乃至执着; 那份“怕遗憾”,则对应着个性里,对于情绪稳定的渴望与需求。 性格决定命运,两种情绪共同构成了决策的前提,而我们对于这些情绪的追逐,则导致了在我们眼中浮现的两条道路——无论最终倾向哪一方,都并非在选择一个陌生的结局,而是在延续一条由自身特质、过往经历铺就的路径。 这看似迥乎不同的选择,在更为长远的时间中,都褪去了当时的壮怀激烈,展现的始终是生命彼时的基调。
从这一角度来看,选择其实是同质的——自己在此前的无数行为已经决定了你的双手必然要在此刻按下什么按钮,而“选择”这一行为,其实仅仅只是决定当下从无穷可能中因你个人特质所筛选出的几个选项罢了。
选择的选择
诗人会在黄色的林子里遇见两条路,他久久伫立,难以抉择。 如果他始终在这两条道路间伫立,他的生命便在此间不断地流逝。 如果这样的流逝,是在选择买彩票的号码,那还“情有可原”——毕竟你或许真的可以靠这样的“选择”来“一夜暴富”。 但是,这两条路,都仅仅只是路,都仅仅只是供人走的路,都仅仅只是供人前行的路。则向何方前行的“选择”,都应该服务于“前行”这一目的本身,而不是为了“选择”本身,忘却了“前行”的初心:如果一个行人久久地为如何在两条道路中抉择而伫立,那他有可能天黑了都只能停留在这片黄色的林子里,忘却了他作为行人的目的地,也忘却了他何以“路过”这片黄色的森林——这是一件多么可惜的事情呀!
如果抱有这个心态去面对这些选择,那么无论选择维持现状,还是选择更进一步,所谓选择,只不过是选择一种“前进”的方式罢了。 最重要的不是在选择的过程中经历如何,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做选择的你,在因为不断向前而充盈着自己的生命: 被拒绝了,你可以选择在懊悔中沉沦,也可以选择在反思后重生——这,由你决定。 恋爱了,你可以选择在激情消退后怠惰,也可以选择在平凡日常中耕耘——这,由你决定。 甚至即使什么都不做,你也可以选择在在遗憾中踟蹰,也可以在静默中积蓄力量——这,同样由你决定。 过去为你设定了舞台、剧本与角色,但如何演绎这场戏,台词、动作、乃至赋予它的全部意义,其权柄牢牢握在你此刻的手中。
其实,这也是一种“选择”,但这种选择,不是以过去的状态担忧未来之事的空耗,而是当时光的齿轮转到此处时,改变因循的选择——以过去之事担忧未来,就如同纵容日复一日的阳光万年不变地灼烧你的双眼——在一片空白之中,前路已成蹉跎。 而前进,则是用棱镜将阳光析出虹色,七彩斑斓间,千篇一律的阳光有了更为丰富的色彩——在一片空白之中,烈空亦见霓虹。
结语
黄色的林子里有两条路,你要选择“选择”,还是选择“不选择”? 好吧,其实无论是选择“选择”,还是选择“不选择”,最终都还是某种选择。如果选择不可避免,选择“前进”吧!毕竟,黄色的林子里有两条路,每一条,都是前路。
Loading comments...
Please login with GitHub to post a comment.